close

道教是發源於古代中國的傳統宗教,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得成仙、救濟世人。不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對現代世界也有著一定影響性。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但直到漢朝之後才有教團產生,其個別派係為奉老子為道德天尊,把原為道德哲學家神化了。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術士等)被認為是與儒學和佛教一起的一種佔據著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尋求有關實踐練成神仙的方法。

現在學術界所說的道教,是指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礎上,承襲了方仙道、黃老道等一些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經》等為主要經典,追求修鍊成為神仙的一種中國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煉氣與導引,內丹修煉,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發展歷程

道教的發展一般分為漢魏兩晉的起源時期、唐宋的興盛、元明期間全真教的出現和清以後衰落四個時期。

道教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發展過程。作為道教最終形成的兩個標誌性事件,一是《太平經》的流傳,一是張道陵的五斗米道(天師道)。漢順帝時(126年—144年),于吉(一說干吉)、宮崇所傳的《太平清領書》(即所謂《太平經》,據信傳自漢成帝時齊人甘忠可編著的《包元太平經》)得到廣泛傳播[2]。到漢靈帝時,張角奉《太平清領書》傳教,號為太平道,自稱大賢良師,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頗有影響。後來,黃巾起義失敗,太平道日趨衰微。同樣是在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學道於蜀郡鵠鳴山,招徒傳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稱五斗米道(也有研究稱,乃因其崇信北斗南斗等五斗星,加之與蜀地彌教結合,故稱五斗彌教,後訛為五斗米教)。其孫張魯保據漢中多年,後又與最高統治當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響從西南一隅播於海內,遂發展為道教正宗天師道。

兩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煉丹術的盛行和相關理論的深化,道教獲得了很大發展。同時道教也吸取了當時風行的玄學,豐富了自己的理論。東晉建武元年,葛洪對戰國以來的神仙家理論進行了系統地論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論的第一次系統化,豐富了道教的思想內容。南北朝時,寇謙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師道」,陸修靜建立了「南天師道」。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淵認老子李耳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極其崇信道教,宋徽宗更自號「教主道君皇帝」,道教因而備受尊崇,成為國教。此時出現了茅山、閣皂等派別,天師道也重新興起。自漢晉以來一直隱而不顯的道教丹鼎一派,由於漢鍾離、呂洞賓等人的大力倡導,內丹之學始露於世。在理論方面,陳摶、張伯端等人闡述的內丹學說極為盛行。

此階段不僅中國內部道教有所發展,更藉由遷徙與文化交流發揚至亞洲其他各處。比方東晉末,五斗米道在中國南方發動起義失敗後,盧循率部逃至越南(交州)。越南人李脫幫助盧循進攻交州府城,失敗後自盡。這是道教傳入越南最早的記載。

在宋代的道教,信州龍虎山天師世系之受封,始自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賜張正隨為貞靜先生。又據《宋史.仁宗本記》記載:天聖八年(1030年)五月甲寅,賜信州龍虎山張乾曜號澄素先生。到宋徽宗時,雖寵信道士林靈素,但對天師世系亦只給予一般封贈。

宋末元初的道教,在北方出現了王重陽創導的全真道。後來,王重陽的弟子丘處機為蒙古成吉思汗講道,頗受信賴,被元朝統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權力。而同時,為應對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龍虎山天師道、茅山上清派、閣皂山靈寶派合併為正一道,尊張天師為正一教主,從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派、南有正一派兩大派別的格局。到元世祖未得位時,常遣所信王先生渡江為間,不得達,留宿淮西者久之。欲歸,懼誅:念北人好鬼,可以計脫也。

明代時,永樂帝朱棣自詡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對祭祀真武的張三丰及其武當派大力扶持。此時,道教依然在中國的各種宗教中佔據著主導的地位。

清代開始,滿清統治者信奉藏傳佛教,並壓制主要為漢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從此走向了衰落。
近現代的道教

明代道教繼元明之際(具體時間有爭議)張三丰之後,又出現了新的發展,出現了「東派」大師陸西星,「西派」大師李涵虛。清朝由於很多漢族士人擁有反清思想,都皈依了全真教龍門派,於是全真教出現了「龍門」中興的現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隨著中國政府新的宗教政策的執行,以前的一些道教的清規戒律由於和現行法律牴觸而作廢。1957年,中國大陸成立了中國道教協會,管理中國道教內部的事務。到文化大革命時期,道教同中國其他的宗教一樣經受了一場浩劫。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道教才開始恢復正常的宗教活動。目前中國大陸的全真派和正一派道士約有5萬餘人,正式開放的道教宮觀有5千多處。道教組織有中國道教協會、省一級地方道教協會、地區(市)一級地方道教協會。注意:由於道教派別眾多,不是都有出家制度,所以道教的確切信仰人數是難以計數的。

台灣道教基本上隨著早期的漢人移民而來到台灣,日治時代末期,很多民眾信奉道教以表明自己的民族立場,因此道教備受打壓,道教宮觀屢遭損毀,必須兼供佛像或民間神祇才能得以保全,這種混雜現象延續至今,且導致台灣道佛不分的情況。1949年,正一道的63代天師張恩溥輾轉到達台灣,1969年過世後,遷台江西省國大代表推張恩溥堂姪張源先為六十四代天師,現居台灣嗣漢天師府。現據中華民國內政部統計道教乃為台灣第一大宗教。

道教的理想

道教的理想世界不同於佛教的極樂世界,也不同於亞伯拉罕諸教的天國。道教的理想世界有兩種,一種是世俗的,一種是宗教的。道教的理想世界是希望世界成為一個公平、和平的世界,沒有災禍、沒有戰爭。而宗教的理想世界則是「仙境」,道教追求得道成仙,這樣就能超脫生死,在仙境中過仙人的生活。不同於其它宗教的是,道教並不認為人死後才能到達仙境,而是認為人的形體通過一些形式的鍛煉可以長生不死,成仙以後也可以一樣生活在普通人的世界裡,作「活神仙」,也可以到仙境中去生活。但是由於達到成仙的境界非常不容易,因此後來才出現了「屍解」等方式。部分風景秀麗的地方由於適合修煉而被譽為人間仙境,例如所謂的「洞天福地」就是其中一些代表性的地方。

許多宗教都認為人的壽命是不能改變的,然而道教不這樣認為,有一句話「我命在我不在天」,另外,道教作為一個多神教,相信萬物有靈,甚至人體的各種器官都有神靈。亞伯拉罕諸教教義認為人生充滿了不幸或者罪孽,認為死後靈魂才有可能得救。然而道教卻認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道教追求的是「長生久視」、長生不死。也因此有許多養生的方法,例如氣功等在道教得到了發揚。

道教對人生大體上總是保持積極的、正面的態度。這是道教與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處。基督教認為人生來就帶有原罪,人生下來就要贖罪,佛教認為人生是苦,道教則是通過修煉達到不死,長生不老脫離對死亡的恐懼。而道教和佛教和的最主要的區別就是對待生和死的態度。道教傳遞信眾,人應該要怎麼走在現在人生之路上;通過修煉達到不死,長生不老。佛教追求的目標是「涅槃」,才能脫離生死輪迴。佛教認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這種苦是沒有盡頭的一個循環往復、不到頭的生死輪迴中。只有追求實現涅槃,才能脫離生死輪迴。佛教著重在「覺悟」,並探究過去之所生與未來之所往的輪迴,這是佛教與道教不同之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彬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