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原意是:完全服從真主旨意;伊斯蘭教徒則為遵行伊斯蘭教條的信徒。伊斯蘭教即俗稱的回教,創始人為穆罕默德(Muhammed),他是伊斯蘭教徒最尊敬的先知,也被稱為「受讚美者」。
  

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公元570年6月8日出生於阿拉伯麥加城。他出生前便失怙(失父),六歲時失恃(失母),由隨著駱駝隊四處經商的叔父阿布泰利伯扶養長大。因此際遇,他對貧苦無依者、孤兒寡婦、奴隸等備受壓迫的人都特別憐恤。 

二十歲那年他已是個成功的商人,25歲時他和卡迪佳女士結婚,生了六個小孩,但只有一個女兒存活。卡迪佳死後,贊同一夫多妻制的穆罕默德,又陸續娶了多位妻子。

穆罕默德非常關心同胞的疾苦,常花很多時間思考信仰問題。穆罕默德於四十歲時領受了來自天使長迦伯利的啟示,這些啟示便是「古蘭經」精隨。
 「古蘭經」是本記載伊斯蘭教一切原理原則的經典,與「聖訓」同為穆斯林的重要經典。

穆罕默德宣揚「古蘭經」乃是來自宇宙唯一真主的至尊經典。他嚴禁偶像崇拜,教導穆斯林全然委身於真主阿拉 (Allah ),每日五次面對麥加聖地朝拜,每次朝拜前都要沐浴淨身,每週五上清真寺 ( Mosque )朝拜阿拉。

在穆罕默德開始宣揚伊斯蘭教時,他和他的追隨者便遭受迫害,面對重重困難。於是他遵照真主的吩咐,遷居到阿拉伯的另一個城市默地那傳教。在短短的廿三年內,他使伊斯蘭教發揚光大。

穆罕默德於西元632年逝世,終年六十三歲,死後下葬在默地那城,並沒有遺下任何財富或產業。他渡過完美的一生,為人類樹立了一個無瑕的榜樣。他的生平事蹟證明了古蘭經所載的訓示是可以在現實生活中實行的。 

穆罕默德去世後,有些人想把他奉為神靈,他的繼承者於是發表了一篇宗教史上地位崇高的文告,說:「如果你們崇拜的是穆罕默德,則他已死了;但如果你們崇拜的是真主,則祂永遠存在。」。爾後阿拉伯人繼續將伊斯蘭教的古蘭經典傳播到各地,伊斯蘭教因此逐漸昌盛起來,如今信仰伊斯蘭教之人口大約有十二億人,遍及世界各地約一百六十多個國家。

伊斯蘭教教義

壹、「伊瑪尼」即信仰       
 一、信阿拉(即真主)
阿拉爲唯一的主宰。可有99尊美德和美名稱頌阿拉,如大仁大慈、全知能能、創造萬物、主宰一切、無可匹敵、洞察一切等。對於唯一的阿拉的忠誠,是伊斯蘭教信仰的基石。
二、信使者
使者隸屬于阿拉,是阿拉的忠誠使者和人類的朋友。如阿丹、努哈、易蔔拉欣、穆薩、爾撒等都是使者。然而,穆罕默德爲使者的集大成者,是封印的使者。他專門傳達主意、開導世人,因此服從阿拉的人,應無條件地服從穆罕默德。
三、信天使
天使是阿拉用光創造出來的一種純粹的精靈和妙體,無性別這分,人人肉眼看不見;他們長有翅膀,飛行神速,神通廣大,遍佈天上人間。如有傳授「天啓」的迦伯利天使,觀察宇宙、掌管人間衣食供養的米卡伊勒天使,人類的取命者伊茲拉義勒天使,世界末日來臨時的吹號者伊斯拉菲勒天使等。
四、信經典
「古蘭經」是該教的根本經典,也是伊斯蘭國家立法、道德規範和思想學說的基礎,必須無條件信仰,並以此作爲最高辦事準則。
五、信前定
世間一切事物均由阿拉前定,無法改變,承認和順從是唯一的出路。
六、信後世
在今世和後世之間,爲世界末日。世界末日來到時,日月無光、天崩地摧、世界毀滅、所有死去的人靈魂復活,阿拉根據天使的記錄,表現好的入天園,表現壞的下火獄。所謂『天園』,「河水穿流其下」、「既不見烈日,也不見嚴寒」,到處是「芳香的奶河」、「純潔的蜜泉」,那裏「仰手可摘各種鮮果」,「身穿細軟綢緞」,有「妙齡處女陪伴」無憂無慮;所謂『火獄』,到處是燃燒的火和毒蛇毒蟲,連人和石頭也是燃料,萬分陰森可怖。

 
貳、「儀巴達特」即五功
穆斯林信奉獨一無二、有權能、慈愛與憐憫的阿拉真神。回教徒若想獲得救贖,就必須在生活上嚴守五功(Pillars):
一、念功 (Shahada )
默唸信仰要義「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阿拉的使者」;以表白自身信仰,中國回教徒稱其為「清真言 」。
二 、 拜功 (Salat )
每天五次面對聖地麥加,向阿拉敬拜,即晨拜,響拜,晡拜,昏拜,宵拜。禮拜。
三、齋功 (Saum)
每年伊斯蘭曆9月(來默丹月the month of Ramadan 約於西曆十二月至一月),穆斯林從日出到日落,滴水不沾是為齋月,全月齋戒,晝間禁止飲食,並禁房事,但是值勤的軍人、旅行在外的人、小孩、上了年紀的人、懷孕和哺乳的婦女、生病的人等可以不必禁食,等康復後他日再補足。。
四、課功(Sakat )
繳納定量的課稅。當今,有的國家以自由施捨代之;有的國家以一定稅率徵收國家宗教稅,比如應繳全年結餘的2.5 %,用以賙濟窮人等。
五、朝功 ( Hajj)
身體健康並具有經濟能力的穆斯林,一生中至少應去聖地麥加朝拜一次。

參、「伊赫桑」即善行

指穆斯林必須遵循的道德規範
上述「伊瑪尼」,屬於世界觀、理論和思想方面;而「儀巴達特」、「伊赫桑」則屬於實踐和行之方面,這兩方面的結合構成基本教義。
伊斯蘭教習俗:

一、婦女須帶面紗、蓋頭。

二、敬茶、端飯、握手均用右手,用左手被視為不禮貌。

三、伊斯蘭教的男孩到9,10歲時需行割禮,根據傳統在行割禮之前,小男孩穿著傳統的服裝,父母帶到清真寺或先人的墓前祈禱,祈求這小手術會順利,有些地方有裝飾綵帶的車隊遊行並不斷鳴喇叭,手術前舉行宴會宴請親朋好友,手術後大家也會紛紛前來探望和祝福。女孩則在12歲以後正式成為慕斯林。

四、進清真寺必須作大、小淨和脫鞋。所謂「大 淨」,則從頭到腳洗乾淨;所謂「小淨」則洗淨臉和手等。如在沙漠,則可用沙洗臉和手。

五、穆斯林禁止食用豬肉以及雙蹄或生性兇猛長相奇特的動物、喝 酒或含酒精的飲料、不欺騙、不放高利貸、不毀謗、不賭 博、沒有偶像崇拜。

教派:哈里哲派、什葉派、遜尼派、蘇菲派

哈里哲派又譯做「哈瓦利教派」、「嚇瓦利吉派」(Khawarij或Kharijites),意思係「出走者」,係伊斯蘭教第一個分裂出嚟嘅教派。656年穆罕默德嘅堂弟兼女婿阿里(ali)繼任第四代哈里發3,不過由於一部份台米姆(Tamim)族人對於阿里某啲決定有強烈不滿於是出走,哈里哲派就係咁嚟,661年佢哋曾經暗殺阿里但唔成功,佢哋唔單止針對哈里發,重針對嗰啲反對佢哋或者唔認同佢哋信仰觀點嘅人,曾經發動過好多次武裝起義,但都畀阿里軍隊鎮壓,後來因為內訌加上起義失敗而再分裂出好多個唔同細派,而家佢哋只係得返好少人。

 
什葉派(Shī‘a Islam或Shi‘ite Islam、Shi‘ism;阿拉伯話 شيعة šīʿa),意思係「追隨者」,最初係阿里追隨者所組成嘅一個叫阿里黨人嘅政治組織,佢哋認為只有出身哈希姆家族嘅阿里同埋佢嘅後裔先算係穆罕默德合法承繼人,661年阿里被刺殺死咗之後,由佢個仔哈桑繼任哈里發,但哈桑喺穆阿維葉利誘之下放棄哈里發職位,穆阿維葉繼任哈里發之後開創咗倭馬亞王朝。680年阿里二仔侯賽因喺阿里黨人支持下發動武力起義,但係俾伍麥葉王朝軍隊殺死,之後呢班人再經過幾次起義失敗之後,佢哋就開始由一個政治組織,演變成一個宗教派系,亦即係「什葉派」。
強調《古蘭經》並唔係一般人可以理解,只有神智超群嘅伊瑪目先睇得明,佢哋有自己一套四大聖訓集。70年代佢哋曾經發動過復興伊斯蘭思潮嘅社會運動,而家呢派主要分佈喺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也門,中國新彊亦有好少什葉派穆斯林。

 
遜尼派(Sunni;阿拉伯話:أهل السنة والجماعة),全名係「遜奈和大眾派」,意思係「遵守遜奈嘅人」,佢哋又叫自己做正統派,伊斯蘭教徒最多嘅一派,穆罕默德死咗之後,佢哋主張哈里發應該係推舉合適嘅人嚟做,同什葉派主張要有合乎血統嘅人承傳相反,因而形成佢哋同什葉派之間對立嘅關係。佢哋以《古蘭經》作為佈道、立法同行教嘅根據,喺9世紀制定咗一套四大學科,即係聖訓學、經注學、教法學同教義學四個學科系統出嚟。後來因為對護教主義某啲觀點嘅爭論,又分出咗唔同嘅學派出嚟。其中一個艾什爾里派喺11世紀中重成為塞爾柱王朝嘅官方宗教,同蘇菲派合一之後,成為世界上最多穆斯林信嘅一個伊斯蘭教派,而中國嘅穆斯林就主要屬於哈乃斐學派。

 
蘇菲派或者叫蘇菲主義(Sufism;阿拉伯話 Sufī)原意係羊毛咁解,因為呢派嘅人都鍾意着粗毛衫而咁叫,不過亦有另一個見解話係指清淨(Safa)同高位(Saff),呢派係伊斯蘭一個神秘主義派系,大約7世紀末產生出嚟。呢派思想好大受新柏拉圖主義、諾斯替主義、印度瑜伽派加埋好多外來思想影響而演變出嚟。伊斯蘭教係一個入世嘅宗教,以滿足現實生活需要為主,但總有啲人需要有精神生活需要,而蘇菲派初期正正就係因為有人不滿倭馬亞王朝奢侈作風,認為咁樣做造成腐化,而以出世嘅方式好似守貧、禁欲、苦行呢啲形式實踐信仰,到咗8世紀開始有人學佢哋嘅生活方式同聽佢哋嘅教誨,最後形成一套以精神修煉為核心嘅出世信仰,通過冥想、靜思去達到人主合一境界。後來又有人話人主合一係無可能,最多只可以做到最接近真主嘅穆罕默德境界,於是喺18世紀又分咗「新蘇菲派」出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彬笙 的頭像
    彬笙

    無極

    彬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